首页>福建
来源:能源评论
发布时间:2025/8/23
浏览:5598060
福建拥有13.6万平方千米海域、3752千米陆地海岸线、125个海湾和2200多个海岛,海洋资源开发优势明显。
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及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一幅海洋经济与绿色电力深度融合的和谐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些围绕能源展开的绿色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福建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写照。
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
科技创新服务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8月的福建福清,海风也带着热气。在福清市江阴产业园内,我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叶片试验车间即将投运。
海上风电试验基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建成后可开展目前世界最大容量风电机组和最长尺寸风机叶片的检测试验,以及大容量海上风机装备实证研究、网源友好型风电并网技术研究等前沿技术研究。
福建有着全国第二长的陆地海岸线,海岸线曲折率位居全国第一。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福建成为海上风电发展的热土。福建海上风电理论蕴藏量超过1.2亿千瓦,截至2024年年底,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381.8万千瓦,风电利用小时数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预计到今年年底,福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500万千瓦。福建省加快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目前已形成从风机、电机到叶片、钢结构等的完整产业链。
海上风电试验基地的开工建设,在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也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机遇。
“海上风电试验基地可以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运营单位等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科研攻关、试验验证、交流共享等全方位服务,推动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加速产品研发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国网福建电力科技部主任方日升介绍。
自2021年国家电网公司将福建确定为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以来,国网福建电力结合独特区位优势与能源资源禀赋,提出“三大三先”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电网蓝图,以建设“东南清洁能源大枢纽、高能级配电网大平台、闽电数智大生态”为实践路径,助力福建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实现“清洁发展领先、安全稳定领先、效率效益领先”,全方位促进能源电力生产消费升级。
国网福建电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强清洁能源消纳利用与电网稳定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今年2月,国网福建电科院牵头的“面向清洁能源消纳的水蓄多尺度联合优化调节策略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聚焦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福建地区春季多雨、夏季高温及台风多发的气候特点,结合水电、抽水蓄能调节特性和风光资源波动特性,开展福建电网水电、抽水蓄能与新能源发电多时间尺度灵活互补优化调度技术研究,并构建灵活性资源优化调度技术经济性及互补综合效益的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项目的揭榜挂帅负责人,国网福建电科院系统所电网运行稳定分析专责张慧瑜带领团队攻克相关技术难题,提出了多能互补优化调度策略,为福建省内水电和抽水蓄能资源的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微电网助力建设绿色低碳岛
在宁德市霞浦县西洋岛,风机高高耸立,桨叶缓缓转动,绿电源源不断送往海岛人家。
西洋岛是福建省内人口最多的远海岛屿,早前仅通过一条海缆与陆地电网相连,但渔船抛锚和拖网作业易引发海缆故障,抢修海缆通常要耗费十多天时间。若运送柴油发电机上岛,噪声会影响岛民正常生活;若运送发电车上岛,虽然缓解了噪声问题,但保电成本十分高昂。
利用西洋岛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就地取材,发展风光储微电网成为提高岛上供电可靠性的“上上策”。目前,岛上安装了3台2000千瓦风机、1000千瓦/2000千瓦时电化学储能装置和20.74千瓦光伏设备,它们组成了具备“零碳”示范运行能力的风光储一体化海岛微电网。
“建设微电网项目的初衷是在海底电缆出现故障时,作为第二电源保障海岛可靠供电。但通过实际运行发现,微电网可以逐渐替代海缆成为岛上的第一电源。”福建霞浦县供电公司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4年西洋岛风光储微电网发电量达1500万千瓦时,在满足全岛用电后,剩余电量经海底电缆反送陆地电网。
西洋岛风光储微电网示范项目不仅明显改善了西洋岛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为开展海岛全域绿色低碳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轮渡凭栏望,远处海面上,全国首座“零碳岛”——福建莆田湄洲岛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汽笛声声中,轮渡缓慢靠岸。阳光橙、森林绿、天空蓝……一条延绵数十米的“彩虹”风雨连廊,将乘客从轮渡码头引至湄洲岛内。意想不到的是,这连廊是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通过在风雨连廊上铺设光伏板,把岛上丰富的光资源转化为电能,并利用全省首个“多端互联低压柔性微电网”就近提供给周边的居民。
这只是湄洲岛全场景绿电示范项目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岛上还藏着风光互补的路灯、喇叭花造型的风机、光能地砖,它们各显神通,为海岛传送绿色动能。
从码头出来,游客骑着共享自行车、电单车徜徉碧海蓝天间。自从有了电动汽车“三公里充电圈”,岛上公交、旅游观光接待车全部实现电动化。在福建湄洲岛供电公司的积极服务下,海岛旅游餐饮业等进行了厨房电气化改造,“全电烹饪”成为新潮流。随着“风光储充”微电网项目的落地,湄洲岛还打造了“光伏+水厂”的“中水回用工程”,实现了绿电治污。
新能源占比以及电气化率的不断提高,对海岛配电网的安全稳定及消纳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湄洲岛着力推动配电网转型升级为高能级配电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投用海岛级光纤差动自愈配电网,其能够满足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柔性负荷接入的需要,同时实现故障自愈时间从秒级进一步缩短至毫秒级。
福建湄洲岛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蔡哲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目前,湄洲岛77%的电源装机都来自清洁能源。他们的脚步不止于此,未来将持续推进湄洲岛高电气化率、高绿电覆盖、新能源100%消纳。
港口岸电守护碧水蓝天
7月25日晚,全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在福建厦门和平码头首航。“屿见77”船长49米,最大载客量358人,采用纯电推进系统,运行全程零排放、零噪声。与传统燃油船舶相比,该船全年可减少燃油消耗近25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超400吨,显著降低了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该客船内设三层沉浸式主题空间,航线串联鼓浪屿、潮汐之眼、双子塔等厦门地标。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静谧与舒适,成为厦门海上交通与旅游领域清洁能源替代的新名片。
游客许女士表示:“这船真挺不一样,上来后没有那股子油味儿,也听不到突突的响声,安安静静的。站在船边看景,鼓浪屿的灯、双子塔的亮,看得特清楚。船舱里也舒服,三层各有各的样儿。吹着海风逛一圈,感觉比以往坐的船给力多了,还环保,挺好。”
此外,国网福建电力还在厦门港、福州港等大型港口不断推进“岸电入海”,为船舶提供清洁电能。
置身零排放、全自动码头——福建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桥吊、龙门吊等大型装卸设备林立,无人驾驶集卡有序穿梭。
泊位上,远渡重洋而来的国际货轮缓缓停靠,工作人员从货轮上拖出两根电缆,接到码头边岸电系统的高压岸电箱,推上隔离开关,岸电取代了船上的燃油发电,开始向货轮供电,以前的油味和轰鸣声都没有。
以往船舶靠港期间,都是用自带燃油系统发电,燃油消耗量大、油品质量较低,是港区废气排放的主要来源。有了岸电系统,船舶靠港后,可关闭船上的辅助柴油发电机,转而使用岸电接驳供电。同时,岸电使用时可减少机器轰鸣的噪声干扰,改善船员的生活工作环境。
“这是福建首个集装箱船舶高压岸电项目,早在2016年就已投运。”福建厦门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张俊介绍,该项目设计供电容量3000千瓦,可为10万吨级及以下集装箱船舶供电,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约300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951吨、硫化物和氮氧化物4.8吨。 (能源评论》“两山”理念二十年特刊)